天府先锋
|
四川组工网
|
共产党员网
|
返回联盟首页

达州:“迁”出一片新天地 “搬”得幸福生活来

2020年10月23日来源:达州日报点击1432

沐浴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达州市贫困群众的期望得以实现,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幸福生活越过越甜……

“十三五”时期,达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837户152514人,建(购)住房380.5224万平方米,建成集中安置点647个,累计投入资金840266.89万元(不含群众自筹),配套建设安置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安置区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真正实现让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舒心、生活开心、发展顺心。

精准识别 锁定不落一人一户

“这山连那山,抬头一线天,对面看得见,走路走半天。”生存环境差、发展条件不足、就地扶贫成本高、自然灾害隐患突出,这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前居住地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应搬尽搬”,我市精准锁定搬迁对象,落实“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审核、县审定”,识别程序不少一环;落实“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要求,贫困群众全覆盖,锁定对象不落一人;开展递进式精准识别“回头看”,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行精细甄别,核查全覆盖、过程全监督,对象管理上不错一个。

“搬”的是幸福房,更是安全房、放心房。我市统一按砖混现浇结构、Ⅵ度防震标准建设,采取“统规统建+农户参建+综合监督”建设模式,严格执行“村初验、乡自验、县统验、市抽验”四级制度,对选址、放线、建设、验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形成了政府负责、住建部门把关、村组监管、群众参与的监管格局,确保真正建成“安全房”。

通过集中搬迁安置,我市不仅集中安置了贫困人口,更集聚了发展要素和扶贫力量,加快了搬迁户的脱贫进程。据统计,我市集中安置点依托中心村568个,依托农业产业园区23个,依托集镇43个,依托工业园区2个,依托旅游景区11个。

兴产业促就业 提升搬迁脱贫成效

“这几年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放在几年前真的是想都不敢想!”70多岁的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村民谭德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将多余的客房租给了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组帮他规划了养殖产业,谭德明选择了养鸡这门轻松活,鸡也定点销售给附近的农家乐。

像谭德明这样靠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好日子的村民很多。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搬迁脱贫的根本路径,推广运用“双靠近三融合”经验模式,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构建增收产业体系,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走产业扶贫之路。

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围绕“旅游扶贫”的发展理念,建设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搬迁群众利用宅基地入股旅游公司分红,实现增收致富;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引进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种养业,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流转土地5100余亩,建成脆李产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农博园,初步实现从“贫困山村”向“旅游景区”的华丽转变,山区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同时,我市加大就业扶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确保实现“1人就业,全家脱贫”。渠县新塘村集中安置点引进“邦基国际”公司,将“扶贫车间”建在安置点门口,90余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公司,吸收搬迁群众到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就业、到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实现公益性岗位安置26人、服务业安置33人、招工安置52人。

据了解,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76105人,帮助1573人自主创业,全市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2234人,就近就地就业10051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全市通过产业发展累计脱贫71620人。

弃陋习正风气 构建和谐社区

“以前想着有个窝住,有口饭吃就可以了!哪会在乎什么环境好不好。”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场坝新村8组村民杜俊声说,搬进了场坝新村,大家住的房子不仅更好了,好吃懒做、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也消失了,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少了,邻里之间也会互相帮衬,不再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大家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由分散到集中、由旧邻居到新朋友、由单业到多业引起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及时新增或调整村民自治小组,培养领头人,培育群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探索多形式的基层自治新模式。在搬迁地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红黑榜”等做法,深入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和“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摒除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

同时,我市组织广大干部开展“政策大宣讲、群众大走访”活动,户户敲门、人人见面,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有效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激情和斗志。听民声、吸民意,做到有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公益大家办,促进搬迁群众身份融入。全面推进共治,依托网络微信、手机短信、代办服务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全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和服务“四务公开”,广泛接受监督,主动听取意见。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各方积极参与、党员群众有效监督的“一核多元、共治善治”基层治理体系,促进搬迁群众社区融入,极大地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