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先锋
|
四川组工网
|
共产党员网
|
返回联盟首页

通川区创新“4433”模式加快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发展高质

2018年12月17日来源:通川区委组织部点击1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作为达州市主城区,通川区辖城市社区37个、住宅小区247个,城区户籍人口35万余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0%),老旧小区多、新建小区大,人口密集、商贩混合,城市社区治理和发展形态复杂、需求多元。今年以来,通川区创新成立城市社区治理与发展委员会,聚力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坚持党建引领驱动、锐意改革创新,整合优质资源、突出精准发力,切实推动城市社区建设高质量。

一、注重“四个结合”,坚强核心堡垒促固本强基。

一是组织设置与网格布局“契合”。依托“三区三站三中心”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全面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组织网络体系,有效延伸社区服务管理“末梢”;

二是党员服务与社区项目“切合”。依托“双报到”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载体,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综治联防等社区项目,与党员服务项目精准对接,推动阵地联建、活动联创、信息联通、资源共享;

三是组织制度与治理机制“融合”。以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为引领,完善社区“两委”工作制度,探索推行党组织动议、居民(单位)提议、利益主体商议、社区“两委”决议、群众监督评议“五议”工作法,推动基层议事决策程序化、规范化;

四是智慧党建与居民需求“衔合”。大力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辖区信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需求供给有效对接。

二、提升“四项功能”,聚焦主责主业促本质回归。

一是组织功能“强统筹”。纵向上,建立区级统筹规划、街道(乡镇)主抓落实、社区多方参与的三级联动党建工作机制。横向上,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度,建立党建区域化指导委员会,完善城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是服务功能“求实效”。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合理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健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大力发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志愿服务、防灾减灾、文体娱乐等各种类别社会组织,引导参与社区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三是防治功能“保平安”。深化平安社区建设,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小技防”入户工程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应用,广泛开展辖区单位与社区“红袖标”治安联防,推动平安结对共创,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四是宜居功能“增福祉”。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三化”“五治”工程,加快棚户区拆迁和城中村改造,推进老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治理提升,推行“街(路、巷)长制”和商业街区“正负清单”管理,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治安和谐有序、净化绿化美化的社区宜居环境。

三、划定“三根红线”,突出职能转变促减负增效。

一是厘清职责“界线”。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完善社区自治清单、协助清单和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划清区级部门、街道(乡镇)与社区的职责界限,坚决取缔社区在行政执法、拆迁拆危、环境整治、招商引资等方面目标任务,推动社区职能转变,回归服务居民核心本质。

二是严格权责“边线”。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需社区代办(协助)的工作事项,经平等协商,实行有偿服务,严禁强行分配、任意摊派,切实为社区减负降压。

三是标定考评“刚线”。全面取消职能部门对社区的单独考评和“一票否决”事项,实行社区工作单独由街道(乡镇)综合考评。社区每年对街道(乡镇)和区级部门落实工作准入、费随事转等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区委对街道(乡镇)、区级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确保社区减负工作成效由社区说了算,把“话语权”留给社区。

四、深化“三大建设”,围绕和谐共筑促品质提升。

一是自治建设“聚民心”。搭建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协商议事平台,依托小区议事协商会、楼院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鼓励和支持辖区单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与发展,汇聚民心民智民力,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自治化程度。

二是法治建设“扬正道”。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为载体,推行法律工作者与城市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采取社区坝坝会、警情通报会、短信推送、资料发放、法制讲堂等方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依法办事能力。

三是德治建设“树新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和精神塑造,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通川元素融入社区建设与治理全过程,打造文化综合体、“文化家园”、道德长廊和开展“睦邻节”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构筑精神家园,培育互信互助、团结友善、民主文明的社区新风尚,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